《岭南师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品读“岭南师范学院”的多重视角

摘要:品读“岭南师范学院”的多重视角   从1978年建立雷州师专,到1991年改为湛江师院,再到2014年更名岭南师院至今,学校40年的建设发展,是改革开放40年我国建设发展成就在高等教育界的一个缩影。  品读大学,可以有不同的视角、方式、层次。品读这40年的“岭南师范学院”,也有多重的视角。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和同事们曾对岭师的形象、特色、氛围、内涵,作过一些描述和归纳———!  岭师是五道风景。综合报道《岭南师范学院的动人画卷》(岭南师院报2014.9),把“岭南”的风韵、“师范”的性格、“学院”的气度、“笃实”的践履、“你我”的融入,作为识读岭师的五个视角,以此凝聚成岭师人共同的精神地图。《开年一月,媒体上湛师的矫健身姿》(湛江师院报2014.02),将湛师的志愿者、学者、老师、学生和校友这五种角色,构筑起“湛师人”的整体群像,彰显着湛师作为“城市精神的标志”、“学术责任的担当”、“道德教化的榜样”、“青春活力的象征”和“文化教育的原野”的高雅气度。《在发展的天空创造辉煌:我院世纪之交的回眸与展望》(湛江师院报2000.4),通过“思想:发展的灵魂”、“人才:发展的关键”、“改革:发展的动力”、“质量:发展的生命”、“党建:发展的保证”等五个方面,展示她的生机和活力。  岭师可四维解读。宣传画册《我们的湛江师范学院》(2012.4),把“文运钦北斗,士风式南邦”作为卷首语的标题,从地理位置、历史源流说起,最终要反映的是“努力提升着大学的文化力、生命力、教育力和影响力”的“今天的湛江师范学院”。整本画册,就以这“四个力”来展开。综合报道《弘扬雷阳精神培育“三用”人才:湛江师院兴学育才纪事》(中国教育报2007.12.25),从“创新办学思想,构筑大学精神”、“建设文化校园,营造大学氛围”、“促进国内创优,攀登大学高度”、“推进国际拓展,提升大学视野”四个维度,展现“今日湛师人的精神风貌”。《把我们学院建设成一所新型的师范大学:湛江师范学院办学新理念走笔》(湛江师院报2001.11),从 “发展:唱响永恒主题”“学术:奠定立校根本”“质量:承载不朽生命”“特色:打造世纪品牌”四个部分,阐读“湛师人的世纪宣言”。  岭师有三重意象。我曾经将大学作过“抽象、具象、意象”的三重解读。我在学校通识教育讲座中所作的《大学:助长青春生命绽放》(2014),从“大学问、大学者、大学生”三个角度,阐述大学生活的意象。《助力青春生命的绽放:我校“三全育人”的校园故事》(湛江师院报2010.5),从 “温暧生命的航程”、“激活生命的潜能”、“启发生命的意义”三个方面来讲述这所大学的生活故事。  大学生活,包括学术生活、公共生活、精神生活三个方面,我们描述大学生活的正面,反映大学生活的侧面,透视大学生活的背面,当然还可以有更多的角度。譬如,2003年学校宣传画册中,分列有“源远流长的办学历史”、“厚德载物的大学精神”、“高雅精致的人文环境”、“治学育人的大学氛围”、“学术为本的立校根基”、“广泛深入的合作交流”、“恢宏壮阔的发展前景”等七个方面,2012年一本画册中用 “位置优”、“历史长”、“规模大”、“质量高”、“交流广”、“校园美”六个方面来概括。最近在给团校的一次讲座中,我对校园风物作了“十览”的归纳:一条主轴、两翼齐飞、三环相扣、四道印记、五道风景、六块景石、七区布局、八苑斋舍、九园静思、十句名言。无论几维归纳,都反映了校园的某个侧面,都在反映这所学校作为 “科学殿堂”、“文化堡垒”、“园林学府”、“精神家园”的气度和品格。  “教育是人类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的贯串”,“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意义在于将知识与人的生命结合起来,成就人的本性,这是教育久远而宏大的终极旨趣。  在岭师校园里这一道道靓丽风景的背后,蕴含着学校对于教育、对于历史、对于社会的思考和省察。这一道道“风景”的酝酿、呈现和转化,蕴涵着办学者对办一所怎样的大学、如何办好这所大学的理解和追求。  可以说,品读岭南师范学院校园,就是在品读一部中国现代教育史。中国现代教育史,有两个突出主题,一是“借鉴外来”的西方教育中国化,一是“不忘本来”的中国传统教育现代化,两者的结合,则是“面向未来、兼通新旧、融合中西、渗透文理”的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岭南师范学院校园,沿着燕岭大道自东向西的书院广场、百年师范纪念广场、树人广场,所形成的“一轴三环”,涵蕴着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人文教育阶段到科学教育阶段,正在走向科学·人文教育阶段的历史发展进程。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以文化人,就要让文真正化入我们的生命,彰显艺术世界的文化力量;以文育人,就要用文化认同来贯通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实现现实世界的价值升华。从艺术世界、历史世界到思想世界,从理念、意象到行动,从知识的“学文”,到德性的“学道”,从智性到德性,从理智德性到伦理德性,从谋道、明道、悟道到践道,从师范特色、到雷阳文化,再到师道精神,品读这样一所大学那么美的历程,就是品读一本心灵的大书。

走“路”

摘要:走“路”   翻开时间的卷轴,回看40年的改革开放之路,发现整个中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我有幸见证这伟大的历程。  从我有记忆开始,我家到学校的小路是一条石头路。孩提时,我们喜欢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你追我赶,我经常在打闹中摔得腿破了皮,不敢回家告诉父母,只能悄悄地把药油从家里拿到外面,蹲小巷里自己涂药油。过了几天,伤口恢复了,我们依然在路上嬉戏打闹,就这样我磕磕绊绊地在小路上走了几年。  后来那条小路换上了“新衣”,从石头路变成水泥路。在刚铺水泥的那几天,父母每天在我上学的时候都叮嘱,不要踩到水泥上,水泥还没干。那时的我并不知道有水泥路意味着什么,只知道在水泥地上摔倒没有那么疼。  我上更高的年级,我不再和小伙伴在路上嬉戏打闹。我们在路上讨论数学题和让人难以记住的英语单词。小路似乎和我们一起长大,小路被扩宽了一点,但我依旧习惯叫它“小路”。我们经常一群人走在路上霸占了整条小路,有时会有自行车的铃声“铃铃”地在我们身后响,提醒我们:不要霸占路,要靠边走。  那时候小路上就只有自行车和行人,而那些四个轮的小汽车只有在电视上才看到,我们这些小孩每天能偷偷地骑父母那台对我们来说超级大的自行车已经是非常幸福的事了。我们就住在小路旁边黛瓦青墙的老房子里,每天放学之后写完作业就看着小路转角处,期盼着父母骑着那个“咯吱咯吱”作响的自行车回家。  后来小路变得更宽,路边还种上了树木,路上有摩托车、小汽车飞驰而过,小路旁边的老房子变成了红砖白墙的新房子。我的小伙伴们也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这一切的变化是悄无声息的,但是它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只是我们身处变化之中难以察觉,若我们回过头来看就会发现这些变化是巨大的,为之震惊,叹之为奇。  我上初中,每次上学父母把我送到小路旁的车站,让我坐公交车去学校。我坐在车上望向窗外,看着小路旁边的树快速地后退,我已经记不清这条小路最开始的模样,但是我庆幸的是,我见证这条小路的变化,而它也见证我的成长,我能随着它走到更远的地方,能到达实现我梦想的地方。  小路及其周边一切的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中一个小小的缩影,它像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改革开放的历程。  改革开放就像一缕春风,吹散了旧时代,迎来了新时代。40年的时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捧水,却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潮起潮落,风云激荡,铸就了新中国的繁华。

图片新闻

摘要:图片新闻

婚礼中的改革开放

摘要:婚礼中的改革开放   20世纪60年代,爷爷到奶奶家提亲,带着半袋米,一袋番薯,兴冲冲地跑到奶奶家,经过两家的商讨,终于选定一个良辰吉日,准备完婚。结婚当天,整条村都热热闹闹的,爷爷穿上帅气的军便装,脚着绿色的解放鞋,后面的兄弟拿着唢呐,欢天喜地地吹着欢快的曲子,整个村庄为之高兴,似乎村里的黄泥路也为之高兴了起来,“漫天风沙里望着”爷爷的队伍远去隔壁村庄,爷爷手里拿着大红绳,大摇大摆地走在队伍的前头,偶尔催促着后面的牛板车快点前进,偶尔高声欢唱,被红绳环绕的牛板车,显得低调又不失奢华……来到奶奶家,奶奶家的泥土房周边的篱笆墙,开满了喇叭花,争先恐后地从篱笆墙的破洞里爬出来,生怕错过这一轰轰烈烈的场面。奶奶穿着自己母亲缝的红花衣、黑布裤、小花鞋,牵着爷爷的大红绳,娇羞地上了牛板车。  回到爷爷家,爷爷奶奶开始一起招待客人,将自己家屠宰的猪,河里捞的大鱼,菜园里种的青菜,烹制成一盘盘美味佳肴,这场面堪比过年。将自家晒的茶叶泡制成茶,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这一天由一张黑白色的全家福照片来给这幸福美满的新婚之日画上圆满的句号。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十几年后的一个夏天,爸爸带着一条香烟,几瓶白酒,一个红包,来到妈妈家,准备提亲。爸爸穿着短体恤衫,一条运动裤,配着一双新买的运动鞋,全身上下散发着青春,活跃的气息……两个人自由恋爱了这么久,面对着思想开放的岳父岳母,爸爸显然有着十足的把握。果不出所料,两家人很快就选定一个良辰吉日,举行婚礼。  婚礼当天,爸爸穿上西装,梳上油头,骑着挂满大红绳的自行车,领着迎亲的队伍,兴高采烈地走向妈妈家。妈妈家也毫不输任何气势,妈妈身穿酒红色西装,脚穿着红色小皮鞋,撑着红花伞,身后跟着挑着各式各样的棉被、收音机、缝纫机、大红桶的七大姑八大姨,还有抬着崭新的床垫的兄弟姐妹,场面颇为壮观。  村里的道路两旁摆满了火红的鞭炮,为这场婚礼加油助威,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咚咚的锣鼓声,大家开始对爸爸家准备的满汉全席进行大块朵颐,鸡鸭鱼肉、瓜果蔬菜、精心熬制的汤,一样不少……在这个炎热的夏天里,瓦片房给人带来清凉,彩色电视机播放出生动形象的画面逗的人哈哈大笑,这一天由略带暗黄的全家福照片给这欢天喜地的婚礼画上圆满的句号。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夏天,我那英俊潇洒的姐夫,身穿帅气上衣裤子,开着小汽车,带着几瓶价值不菲的红酒和各式上等的补品来到我姐姐家提亲。凭着自己的本事闯出一番事业的姐夫,开上了小汽车住上了了洋房,并带着对姐姐的深深爱恋,也有过对姐姐轰轰烈烈的求婚,姐夫信心满满……很快,一锤敲定,两家人确定了结婚日期。  结婚当天,姐夫领着豪车队伍,身着帅气西装皮鞋,迎娶身穿洁白梦幻婚纱,脚着闪闪发光高跟鞋的姐姐,来到订好的大酒店。大屏幕上放着灵动绚烂、浪漫温馨的夫妻婚纱照,按着西式婚礼的样子,姐姐由爸爸牵着并交到姐夫的手里,姐夫为姐姐带上那个闪闪发亮的钻石戒指,所有人听着动感的音乐,拿着各自像素超清的手机共同纪念这神圣的一刻,同时享受着空调带来的凉气,品尝着厨师精心做的各式各样的糕点,品味着醇滑可口的红酒,这个夏天显得惬意而舒心,这一丰富多彩的婚礼由一张彩色鲜艳的全家福照片来画上圆满的句号。  因为改革开放,才有了这所有的丰富多彩,才有了那更加色彩斑斓的婚礼,才有了更加绘声绘色的生活。改革开放,在这不同年代的婚礼中更加显现出它的英明、伟大之处!

融入与蜕变

摘要:融入与蜕变   前段时间,有幸跟随岭南师范学院的师姐在我上学的所在地深圳水围村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在这里,通过调研走访,我了解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水围村作为深圳发展的一个缩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众所周知,城中村的房价和生活消费会比城市中心的略低,无数农民工们都会选择城中村作为他们在大都市的落脚地。水围村离福田口岸只隔一站地铁,位于深圳香港之间,七千平方米土地承载了三万居民,是目前深圳典型的城中村。这里除了本地的村民,还有湖南湖北的的士司机,逃避香港天价房租的港民,以及像我一样来国际高中就读的学生。  我正是被这样万花筒似的人口构成和不可估量的改革发展成果吸引而展开调研。水围村也许并不是最特别的存在,但这里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蜕变过程中的见证者。  回望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着水围村的转型变革,她经历了迁拆与建设,人口不断地递增,如今水围村的新生代已经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之中。  今年五十多岁的陈姨二十多岁就从云南来到深圳打工,她告诉我,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圳这个地方由一排排的低矮的小屋,变成了如今的遍地高楼大厦,她的生活也跟着这个地方一起蜕变。目前,她虽然住在小围村这个还属于城中村的地方,但在水围村做着小生意,一家人却成为了在这里长住的“深圳人”。  水围村的居民见证了中国社会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群来自汕头的装修工人说:“最初到这里只为谋生,可是现在改革开放政策给了我们继续追求梦想和美好生活的机会。”四十年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春华秋实,从这群人身上我看到了改革开放成果给他们带来的满满的幸福感。  水围村是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一个小缩影。她在四十年前只是个小渔村,现在已然变成深圳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些城市新居民的眼里我看见了无限的可能。我们的确时时刻刻经历着种种困难,面临着种种挑战,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心中怀抱的希望将推动着国家和我们自己的未来走向光明。(作者系深圳国际交流学院国际高中学生)

漫步在改革开放的阳光里

摘要:漫步在改革开放的阳光里   从我儿时起,记忆中“改革开放”四个字就已经随处可见,至今它依然掷地有声!如果你问我,改革开放这四十年,身边有何变化?那便随我来,让我们打开时光机器,回首过去,一同漫步在改革开放的阳光里。  改革开放的成长之路,如同植一棵树,起初总是不起眼的。我的父亲时常在饭桌上对我讲起曾经的清苦岁月和一路走过来饭桌上的变化。我的爷爷曾经是一位赤脚中医,在村里也有些名望,可日子过得十分艰辛,不仅要维持生计,还要攒钱供我父亲读书。父亲的童年也和当时的其他孩子无异,一放学就跑回家,放牛、砍柴、干农活,偶尔钻着时间的缝隙,约上其他孩子下河里玩耍,运气好还能抓到小鱼小虾给家里“加餐”。结束后,他便拖着疲惫又贪玩的身子坐在饭桌前吃饭,饭桌上放着每天一成不变的咸菜、咸萝卜和白粥米饭,一个月也就偶尔几次能闻到肉香,尝到肉味,还不够塞牙缝,就已经分着吃完了,过节的时候,饭桌上会放着一小箩筐的鸡蛋,分到一人一个就已经很满足了。以前住的地方也十分简陋,是一间兄弟姐妹们一起建的房子,一砖一瓦都搭上了自家人的心血与汗水,这样不分昼夜最后砌成的房子,就是他们遮风挡雨的家,白墙黑瓦,有幸福,也有忧伤。  过了好些年,改革开放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这一棵树逐渐长大,父亲已经长成了青年,在大家的不断努力下,家里的收成逐渐变好,饭桌上的食物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不再是只有咸菜和白粥的寡淡。饭桌上时常会出现面包、豆浆、油条、鸡蛋、猪肉、青菜,逢年过节还会杀鸡、杀猪,院子里晾着腊肉腊肠,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聊着丰收,谈着学业,感叹着正在进步的时代,字里行间都是对未来满满的希望。  又是几年过后,改革开放成为主流,这棵树转眼间变得格外茁壮。珠三角地区的出现掀起了一波热潮,父亲怀揣着满腔热血,一心想要探索外面的世界。于是他做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就是走出乡村前往珠三角这个遥远的地方。  随我父亲同行的是一位正值最美年华的姑娘,这个姑娘后来成为了我的母亲。两人来到了珠海,也是现在我的家。和乡村不同的是,这里有许多平房,而且越来越多的工厂和餐馆在身边建了起来,我的父母在这里当过卖水果、卖雪糕、卖汽水的小贩,当过大排档的厨子,也当过工厂里的工人。每天辛苦劳碌,又对生活满怀期待,看着逐渐发展起来的城市,就像看着璀璨的星星一样,充满遐想。父母在新的城市为了生存而努力,日子仿佛挂在墙上的时钟,嘀嗒嘀嗒地越走越快,我们的新饭桌上也出现了以前在老家从未见过的美味的食物,手头稍微宽裕时还能吃上新鲜的草莓、雪梨、西瓜和葡萄,享受完味觉和心灵上的甜味之后,继续为下一段时间的生计而奔忙。  后来我出生了,从我记事起,改革开放发生的事就已经成为我每天必听的睡前故事,这棵树已经开始开花了,虽然我听不懂大人们嘴里讨论出来的话,可我能清楚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我生活带来的变化。我的玩具从玻璃珠、英雄卡变成变形金刚、遥控车等乐高玩具,曾经吆喝声传遍整条街的水果摊变成了优雅的西餐厅。我越长越大,家里的饭桌也从起初的木板折叠桌变成现在的大理石实木餐桌,大理石桌面上曲折不一的纹路就像是人们一路过来的艰辛,最后形成绝美画面就是我们如今的生活。我每天上学前都会在饭桌前期待着一天的饭菜,每当我从校园里饥肠辘辘回到家时,在家里等待我的不仅是家人,还有饭桌上摆着的一盘盘热腾腾的饭菜,每天都有新鲜的肉类和蔬菜,富含营养、维生素的牛奶和水果也是每天饭桌上必备的食物,味道鲜美的海鲜、河鲜种类更是丰富,经常还会品尝到刚刚新鲜出炉的点心,时间充裕时还会吃上滋补的汤和温馨的火锅,一家人在饭桌前有说有笑,讨论着今后的目标。许多家庭也是如此,在时代的进步下,在改革开放的阳光里,幸福感越来越强。  令我感叹的不仅是这快速流淌的时光,还是这时光下快速发展的社会。看来这棵树,结果了,希望的果实,让每个人都尝到了雨后甘甜的滋味。如今,珠海成为全国幸福感最高、可持续发展性最强的城市,人们不用再为不能多吃一碗饭而感到无奈和心酸,不用再风餐露宿,人们的饭桌上大大小小的碟子装的都是自己爱吃的饭菜,此时的饱腹感不就是时代进步带给人们的温暖和幸福感吗?  改革开放如初春的风,承载着人民心中希望的火种,跟随着不断流逝的时光,在和煦的阳光里,生生不息。这四十年,我相信只是开始,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绝不后退,我们漫步在改革开放的阳光里,温暖且幸福。

岭南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1537次访问,全刊已有348634131次访问